文博会巢湖市分会场 小渔网大秀文化魅力
-
word-spacing: 0px;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adjust: none; font-stretch: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合肥,一座拥湖入怀的魅力城市,八百里巢湖让她分外美丽。你知道巢湖岸边的渔民最早是用什么织渔网的吗?你想了解有着“中国渔网第一镇”美誉的槐林镇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的吗?2014年文博会期间,巢湖分会场的承办方将邀请八方游客走进槐林镇,通过织网技艺大PK、渔网文化书画展、渔网发展纪录片和一场文艺演出,展现槐林渔网产业从手工到机械、从分散到集中、从江湖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的四大变迁。
织网技艺大PK
坐落在巢湖南岸的槐林镇,依山傍水,既是丰沃的鱼米之乡,也是有名的渔网之乡。早在200多年前,勤劳的槐林人就开始编织渔网,而这种技艺也一直传承至今。
35岁的王小琳是槐林镇一家渔网企业的技术工人。从小跟着家里人学习用梭子织渔网的她手上功夫了得。她回忆,以前,槐林镇家家户户都织渔网,随便到哪家串门子,都能看到织渔网的人。大家一边聊天,一边织渔网,织好后,便有人来收。
虽然现在槐林镇的渔网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一年生产的渔网也以万吨计,但槐林人并没有忘记手上的技艺。为了展示巢湖、槐林渔网文化的魅力,唤回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文博会期间,巢湖市作为分会场之一将在槐林镇举办一场织网技艺大PK。据主办方介绍,这次比赛分预赛和决赛两阶段,选手从该镇500多家渔网企业诞生,最终将有60名参赛选手进入决赛,秀出手上功夫。王小琳告诉记者,她也将报名参赛,对于比赛结果,她显得很自信。
展示渔网变迁史
作为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槐林镇的渔网制作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槐林镇文广站副站长汤德胜说,很久以前,湖边的渔民一边种田,一边打鱼。那时他们用麻搓线织网,随着养蚕业的兴盛,人们开始用蚕丝织网。如今,槐林镇的渔网产业已经进入了产业集群化发展阶段,生产的渔网远销海外。
可以说,槐林镇的渔网发展史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渔网文化发展史。文博会期间,为了让前来观展的游客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渔网第一镇”的渔网文化,巢湖市分会场的主办方准备了一场以巢湖渔网文化与水为主题的书画展,届时,人们可以通过80多幅书画作品追古溯今。此外,主办方将在现场循环播放一部渔网加工纪录片,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200年间的渔网历史变迁。
转载:来源: 合肥文明网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主题由该文章作者发表,该文章作者与長大樂忧伤享有文章相关版权。
本帖可能有部分转自其它媒体,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犯,请告知,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歉。
本文链接: http://www.ibolg.net/share/20140915yuwang.html,尊重共享,欢迎转载!
分享本文:
呃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